网站公告: 北京文博交流馆(智化寺)恢复开放公吿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1年度部门决算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关于智化寺修缮闭馆的公告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0年决算草案公开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1年单位预算信息  
网站搜索:

·首页

    演奏智化寺音乐的乐器与我国一般民乐所用的乐器有所不同,分为两类:一是吹奏乐器,主要有笙、管、笛;一是击奏乐器,有云锣、鼓、铛子、钹、铙、銛子等。


1、吹奏乐器

     管:古称筚篥,俗称管子,为双簧单管竖吹气鸣乐器。在智化寺音乐中,管的形制为九孔,前七孔,后二孔。宋陈旸《乐书》(1099年)讲到筚篥时曾说:“其大者九窍”,其注云:“今教坊所用,前七空,后二空,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。”可见,现在智化寺的九孔管正是唐宋教坊音乐筚篥的遗制。它是智化寺音乐的主奏乐器,在乐队中起着骨干作用。在演奏中,旋律很少加花,注重禅韵,要求演奏者具有娴熟的技巧。智化寺音乐的管有大哨、小哨之分,适用于不同调性的乐曲。
     笙:单簧多管抱吹气鸣乐器。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“龠禾”字(和,即小笙)。智化寺音乐的笙是十七簧笙,在管序和音位等方面明显沿袭宋制。在宋陈旸《乐书》(1099)卷150“义管笙”条曰:“圣朝大乐所传之笙,并十七簧。旧外设二管,不定置,谓之‘义管’,每变均易调,则更用之。”用十七簧而不用义管。现在智化寺的笙也是如此。笙在智化寺音乐中起着重要的融合作用,其演奏突出节奏和强弱起伏。

     笛:俗称“笛子”或“横笛”,为边棱音横吹气鸣乐器。在智化寺音乐演奏中,笛的演奏最为活泼,常常以流畅的花音和装饰音穿插于古朴的旋律之中。

2. 击奏乐器

     云锣:古称“云璈”,民间称“九音锣”,为击奏体鸣乐器。由十面小锣组成,又叫十面锣。因最上方的一面不常用,故民间称之为九音锣。云锣的大小相同,锣面直径均为8厘米。因厚薄有别,所以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。锣面无脐,边缘钻小孔系绳固定于木架上。云锣音色清亮,极富色彩,多奏旋律骨干音,多作同音反复,起到加强节奏感的作用。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,右手持锣棰敲击。智化寺云锣,为明成化年间制作,音色醇美,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。
     鼓:击奏膜鸣乐器。智化寺音乐所用鼓为堂鼓,以木为框,两面蒙牛皮。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双木槌敲击,打出各种节奏花样。鼓的演奏抑扬顿挫,运用灵活,清逸洒脱,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。
     铛子:击奏体鸣乐器。由小锣和木架组成。小锣平坦无脐,用绳悬系于木架上。演奏时,左手执木架立柱下端,右手执小棰敲击,发音清脆。在演奏中用于击节。
     钹:是常见的打击乐器,拍奏体鸣乐器。古称“铜钹”,民间叫做“镲”。铜制圆形,中部隆起如半球状,正中有孔,穿系绸条或布条。以两片为一副。演奏时,双手各持一面互击。有轻击、重击、磨击、扑击等手法。其历史久远,表现力强,在佛教音乐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法器。
     铙:拍奏体鸣乐器。铙用响铜制成,呈圆片形,形制与钹基本相同,但有区别:铙的碗顶平而小,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;钹的碗顶圆而大,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。铙面较大而薄,多为弧形,根部凹进,边部稍作翘起。演奏铙时,双手各执一面互击,有平击、侧击、闷击等手法。
     銛子:拍奏体鸣乐器,俗称“小镲”。形状与大钹相同,略小。銛子音色清脆、明亮,常常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。


管子


铛子

銛子



 

九云锣